阿旺慈诚加措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青藏高原水源保护”的提案》(第0172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川西高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川西高原属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拥有全省最大的湿地面积和丰富的湿地景观资源。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川西高原生态保护,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开展了大量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以加强“水源头”的保护。
(一)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该区域已建自然保护区26个、风景名胜区17个、森林公园17个、湿地公园17个、地质公园8个,此外申报自然遗产地8处,国家重要湿地4处。自然保护地数量全省最多。
(二)江河源头、江河两岸林地和林木保护
将流程1000公里以上江河干流及其一级支流的源头汇水区、重要水源涵养地等林地保护等级区划为Ⅰ级,作为重要生态功能区内予以特殊保护和严格控制生产活动的区域,实行全面封禁保护,禁止生产性经营活动,禁止改变林地用途。将重要江河干流及一级支流源头、两岸,重要湿地和水库周围符合条件的林地区划为国家级公益林,进行分类管理、严格保护,以形成高效、稳定和可持续的森林生态系统。其中,将一级国家级公益林纳入生态红线进行保护。
(三)牧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
2011年国家启动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政策以来,在牧区开展草原禁牧7000万亩,草畜平衡奖励14200万亩,惠及三州100多万牧户。新一轮补奖政策从2016年起开始实施,实施内容包括草原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禁牧补助由原来的6元/亩提高到7.5元/亩,草畜平衡奖励由1.5元/亩提高到2.5元/亩。政策补助奖励对象为承包草原并履行禁牧或草畜平衡义务的牧民,按照已承包到户的禁牧或草畜平衡草原面积发放到户。2003年开始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开展禁牧休牧围栏建设、人工种草、黑土滩和毒害草治理,有力促进牧区草原增绿、牧业增效。
(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2015年以来,启动实施干旱河谷生态治理工程项目,完成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3.25万亩,区域生态和民生有效改善。持续开展金沙江、岷江、大渡河等主要河流防护林建设,每年完成廊道造林2万公里以上。2015湿地生态补偿试点工作首先在若尔盖县、红原县、理塘县开展,2017年将稻城县、松潘县也纳入补偿范围,内容包括退牧还湿、限牧还湿、湿地管护、草畜平衡示范等内容。“十二五”以来在若尔盖、红原、理塘等地实施退化湿地恢复工程,恢复湿地10000多公顷。
二、川西高原水源保护下一步工作打算
水源地保护与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密布可分,我局将在做好上述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基础上积极配合水利、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做好川西高原水源保护工作。
(一)抓好现有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
一是合理布局,优化自然保护地空间体系。在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布局国家公园;在具有重大保护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布局自然保护区;在具有生态、观赏、游憩、文化、科学价值且可持续利用的区域布局自然公园。二是统一设置,规范自然保护地组织体系。严格执行国家、省两级自然保护地设置规定;优化调整划建范围与保护需要不符的自然保护地。三是分级管理,构建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明确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和省直部门的监管责任;健全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
(二)加强森林、草原、湿地等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执行林木凭证采伐和限额采伐制度,严禁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推进重点区域森林资源尤其是天然林保护,禁止各地出台自用材采伐天然林支持政策,实施川西北木材替代行动,引导群众逐步改变烧柴做饭、伐木建房等传统习惯,支持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危房改造、异地扶贫搬迁、地灾避险等补助项目实施木材替代示范。培育川西北藏区新的旅游资源,增加牧民旅游产业收入,以此推动牧区部分牧民向旅游服务业转移,减轻草原压力。严禁开沟排水和擅自占用湿地的行为。
(三)持续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2019年,投入省级财政资金6000万元,在阿坝州若尔盖县、甘孜州康定市、雅江县、道孚县、炉霍县、甘孜县、新龙县、德格县、白玉县、石渠县、色达县、理塘县、稻城县等县开展沙化土地治理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试点工作,拟治理沙化土地58000亩。争取中央投入7100和4500万元,启动实施若尔盖和海子山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继续做好水源头生态建设和保护,持续开展长江廊道植树造林,认真做好长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态治理,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和退化林分修复。继续抓好湿地生态补偿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财政资金投入以扩大补偿范围。
感谢你为川西高原水源保护所提出的建议,也请你继续关注和支持全省森林、草原和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工作。
十大网络赌博网站排行林业和草原局
2019年4月22日

快速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