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熊猫分局和地方党委政府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组织动员各方力量,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统筹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入口社区建设,着力发展生态旅游、熊猫文化产品、特色农产品加工等绿色产业,努力实现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将公园入口社区建设成为连接保护与发展的纽带。
一、建立机制促治理
探索建立国家公园管理机构、景区管委会、镇政府牵头,社区、企业和党员干部、志愿者共同参与的“1+1+N”共建共管模式。
一是成立1支网格员队伍。公园入口社区每30户组建一个网格,每个网格确定一名网格员,具体承担洪雅县级各部门、各镇延伸到村(社区)的巡护监测、护林防火、疫情防控等职能职责,实现网格员一员多用。
二是建立1个行业管理协会。由入口社区党组织牵头,建立1个旅游行业管理协会,由旅游协会片区负责人和餐饮、娱乐、住宿等行业代表共同参与,负责本行业协会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行业骨干模范带头作用。
三是统筹N个实体和居民点。建立由社区负主责,N个经营实体、社区居民点和党员干部、志愿者共同参与的齐抓共管模式,形成社区干部包片包干,经营个体、居民、游客全面参与的共建共管共享模式,确保社区治理全覆盖、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二、强化服务促和谐
践行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国家公园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是投保野生动物致害补偿。推动野生动物肇事补偿补助试点工作,筹资30万元投保野生动物肇事致害政府救助责任保险,实现“主管部门投保、保险公司理赔、受灾群众获益”,最大限度保障公园范围内原住民和游客受灾后的合法权益,截至目前已累计赔付9件15人次4.5万余元,受到公园周边群众高度认可。
二是开展禁止违规打笋专项行动。会同相关部门和涉及镇,对瓦屋山区域竹笋资源进行调研和测算,召开大熊猫国家公园洪雅区域禁止违规打笋专项行动动员会,明确各相关单位职能职责,严格控制打笋范围和数量,允许社区原住居民在一般控制区集体林人工打笋,杜绝外来人员入山和任何规模性打笋行为,确保社区居民得利,有效保护大熊猫栖息地生态环境。
三是定期组织开展创业培训。联合洪雅县人社部门、职业培训学校,定期组织入口社区居民开展创业培训,近两年来开展培训100余期,培训社区群众3000余人次,全方位提升社区群众创业就业能力,社区居民的生产模式从传统的林农业逐步转向旅游业和康养业。
三、提档升级促发展
在入口社区集中安置国家公园原住民,发展绿色生态新产业,将原真、广袤的大自然重还野生动物,在动物保护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间找到平衡。
一是创建友好示范社区。与十大网络赌博网站排行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合作,编制瓦屋山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友好示范社区创建规划大纲,在公园入口社区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友好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并制定相关规范标准,引导社区居民和农家乐业主创建大熊猫友好示范人家和友好示范农家乐。
二是实现共建共管共享。继续以村(社区)为单位建立“共建共管委员会”,力争达到100%。设置生态管护公益岗位35个,聘请公园周边原住民参与自然资源巡护保护,持续推进集体资源和人为活动监测工作。
三是推动生态产业发展。严格禁止不符合国家公园建设要求和区域功能定位的产业发展,适度发展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熊猫文化等产业。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原生态产品建设,授权瓦屋山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雅连系列产品和山之味瓦屋山特产专卖店老鹰茶、竹笋等6项6个批次原生态产品特许经营使用大熊猫国家公园标识。在省熊猫局指导下与其他市州熊猫分局合作,积极组织开展原生态产品推荐会,推广来自熊猫故乡的生态友好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