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都市现代林业建设新引擎
——十大网络赌博网站排行成都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纪实
林改风来满眼绿,绿色发展正当时。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启了绿山富民的绿色大门。然而,随着林改迈入深水区,经营主体培育难、投融资难、流转风险防控难等问题如影随形。如何破解难题,激活绿色发展密码,释放林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这考验着每一个地区的智慧、胆识和灵活性。作为“第二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市”“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的十大网络赌博网站排行成都市,给出了“成都经验”。
近年来,成都市在全市推进深化林改的全域试点,以创新为钥匙,在集体林经营体系和经营机制、财政金融支持林业制度、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大胆探索,并开出经营“共营制”、承包“退出制”、流转“入场制”、 风险“防控制”、补贴“普惠制”、融资“多元制”等“六制”良方,启动都市现代林业建设新引擎,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新图景呼之欲出。
创新经营机制 以人为本促发展
“全面推进林改,建设都市现代林业,推动绿色发展。”这是成都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宗旨。
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局长杨小广认为,人是发展的主观能动力,只有解决好人的问题,才能解决发展问题。深化林改,成都市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谁来种地、谁来经营、谁来服务的问题。
素有“山水田园”美誉的崇州市,率先给出了答案。
“林地股份合作社+林业职业经理人+林业综合服务”三位一体的“林业共营制”将沉寂多年的山林经营得风生水起。
在崇州市道明镇斜阳村,记者看到成片的杉木林一改往日的幽深荒凉,林下亮堂了起来,一垄垄翻新的泥土留下了精耕细作的痕迹,一片片新栽植的白芨、金钟花、金线莲长势喜人。
2016年7月,道明镇斜阳村8组、9组、10组106户林农,以1101.3亩林地经营权折资折股成立季崧林地股份合作社,以公开竞聘的方式聘请谢娇为林业职业经理人。林业职业经理人负责“种什么”“怎样种”“怎样管”,提出具体生产实施意见、生产成本预算、产量指标等,由合作社成员讨论通过后执行,收益分配采取“纯收益按比例分红”“优先股+二次分红”“佣金+超奖短赔”等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确保各方利益。
村民范树英告诉记者,此前林地的产出基本为零。现在,村民不仅享有每亩地每年100元的保底收入,享有林地产出二次分红收入,还能通过参加林地劳动领取每天60元-80元的工钱,林地活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
在共营制搭建的产业链上,林业职业经理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为培育职业经理人,成都市不仅建立了相关的培训考核机制,还专门出台了金融、技术等扶持政策。
“比如我是毕业5年以内的大学生,在拿到职业经理人证书上岗半年后,就可以领10000元的创业基金。我还可以凭中级职业经理人的证书,在银行享受20万元的信用贷款。此外,每年政府还给我购买的城镇养老保险补贴60%。”谢娇说。
在农村出生长大的谢娇,对土地上的种养事宜本来就不陌生。经过专业培训,再加上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专家团队的悉心指导,谢娇已经是一名合格的林业职业经理人。不到一年的时间,在她的带领下,合作社已栽植白芨200亩、金钟花200亩、金线莲50亩、凤仙花100亩,占地7亩的苗圃基地也将在今年完工。未来,合作社还将通过种植景观带发展林业生态旅游,建立自己的林产品品牌,形成全产业链的生产经营模式。
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催生了新的林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崇州市引入四川空中农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整合林业服务主体20多家,利用互联网综合信息平台,搭建O2O全产业链服务平台,提供生产资料配送、劳务用工、林业机械施工等“一站式”林业生产服务;引入“土而奇”公共电商和“丁知竹”“龙门山里来”企业电商平台,开展林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延伸林业产业链,提升产业价值。
同样是整合林地资源,实施集约化、精细化经营管理,龙泉驿区则探索出了林地承包有偿“退出制”,推动林业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
龙泉驿区万兴乡村民刘芳,按照承包“退出制”流转了自家宅基地和5亩枇杷园,一家人住进了城里的安置小区。她不仅享有原有林地的青苗补偿款,还享有再就业和社会保险的福利。如今,一家人在龙泉驿安心经营起农家乐,家庭收入成倍上涨。
结合都市近郊现代林业和成都市东部生态屏障建设,龙泉驿区通过承包“退出制”实施生态移民富民惠民工程;推进龙泉山森林公园等生态工程建设;引进专业公司对集体林地进行集约化经营。初步探索出都市近郊山区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现代林产业特色鲜明、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移民为龙泉山植被恢复及林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极大地提升了森林的自然修复能力;企业加大了对林业生产的投入,移民区已实施造林1.77万亩,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全区森林覆盖率由2004年的35.5%增长到2015年的41.25%,增长了5.75个百分点。
通过经营机制创新,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成都市迈上了林业现代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快车道。截至目前,已建成2000亩以上的特色精品园10个,500亩以上的综合示范园区45个,培育国家级、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家,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394家,培育特色地域品牌45个,认定“林业职业经理人”410人。
创新保障机制 规避风险规范流转
2017年4月,锦泰保险、平安保险在邛崃市大同乡陶坝村完成了对10组、12组的理赔支付工作。这笔土地流转出险的赔付,成为全国首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履约保证保险”赔付。
2014年12月,陶坝村54户农户签订合同,将635亩土地流转给民心魔芋种植专业合作社。2016年,因为经营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无力支付2017年土地流转租金31.75万元。事发后,大同乡政府和陶坝村委会立即按照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约定,通知保险公司启动赔付程序。
这笔款项的成功赔付,进一步印证和肯定了邛崃市探索实践流转风险“防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土地流转保证保险,农户不再担心业主经营不善跑路,业主不再担心农户反悔涨租金,地方党委政府不再担心因为资金问题引发不稳定因素,最终实现了三赢局面。
针对集体林权碎片化、林地产出效益低、项目引进信息不对称、流转风险较大等问题,邛崃市创新保障机制——林权流转风险“防控制”,通过建立土地流转储备库、实施林权“预流转”, 项目整体包装推介,完善土地流转保证保险等措施规范林权流转,保障农户权益,促进林业产业发展。
当前,陶坝村54户农户的林地再次进入流转“储备库”。村党支部书记孔祥华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有几名投资商上门洽谈流转经营事宜,村上将组织专家经过深度测评沟通后,通过村民委员会选定合作方。
同样是在邛崃市,道佐乡引入四川旺达瑞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公司+专合社+农户”的形式将5000亩低产慈竹林改造成雷竹、牛尾竹笋用竹基地,实实在在将绿色竹林变成了绿色银行。
每年3月-5月基地出笋季节,每亩竹林的产值大概在7000元-8000元,林农在较短时间内便可实现丰厚的收益。目前,合作社正在扩大经营规模,计划发展万亩竹海、万亩花海,利用地处成都经济圈大圈层的地理优势,整合各类资源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不久的将来,景美人富的道佐乡将成为成都市又一个现代林业建设的亮点。
用制度规避风险,让林权转起来,林地活起来,林农富起来。
在总结推广风险“防控制”的基础上,成都市加快了畅通林权流转渠道的步伐。
大力推进以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等“三权分置”和林地经营权流转证、经济林木果权证等抵押融资“两证”为核心的产权改革布局,稳步有序开展确权颁证工作。截至2017年3月底,全市累计颁发林地经营权流转证248本、7.87万亩,经济林木(果)权证1142本、12.56万亩。
依托农交所网络交易平台,建成市、区县、乡三级林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建立林权流转服务网点193个,实现涉林乡镇全覆盖,完善了信息收集、信息录入、信息发布、组织交易、交易鉴证、公告发布等全部流程。
为鼓励集体林权入场交易,出台了《成都市鼓励集体林权入场流转管理暂行办法》,对通过入场流转规模经营的业主或项目进行一定补贴和奖励,形成了完整的林权流转“入场制”,为林权信息互通、林权在线流转交易提供了基础条件。
目前,成都市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林权交易33宗、总面积12526亩,累计成交金额约2348.7万元。通过深化改革的制度设计,合理引导林农以林地经营权出租、入股、合作经营,全市集体林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率达25%。
创新金融机制 推进林业供给侧改革
2016年12月21日,成都市温江区花木搭乘中欧班列出口欧洲。首次“走出去”的是温江花木企业——四川禾晟德进出口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向荷兰出口的19140株榕树,货值约43000美元,只需要13天即可直达荷兰的蒂尔堡,比海运节约20天左右的时间。
这是全国花卉苗木通过蓉欧铁路出口欧洲的首列,实现了以温江区为代表的成都花卉苗木通过铁路运输对“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出口的“零”突破,也是成都市依托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金融机制,破除发展瓶颈,推进林业供给侧改革的成果之一。
成都市花卉苗木在地面积达80万亩,产业成熟,其中温江是全国四大花卉苗木产业基地之一,中国西部花木“交易、信息、定价”中心,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20万亩。但是过去几年,传统花卉苗木产业却经历了一场寒冬,市场触底期间,一株10年生桂花树只能卖到100元。
花卉苗木产业是成都林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市推进林业供给侧改革,实现林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放弃单打独斗的发展方式,实现强强联合抱团发展;摒弃守株待兔的营销方式,拓宽营销渠道;改变花卉苗木资源价格信息不畅的状况,精准实时掌握各类信息;改变单一的产品生产方式,精准对接市场需要实现产品多元供给……但问题是这些都需要资金支持,而钱从哪里来?
建立在现代思维和全市发展战略构架之上的成都林改,大胆创新,以实践公共财政支持为主的林业补贴“普惠制”激发林业发展活力,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林业建设。
成都市将公共财政投入以“保护性补助+发展性补贴”政策引导,建立了公益林地方补偿制度、退耕还林直补金制度,市级财政每年投入保护性资金5500万元以上。2016年,市级财政安排发展性资金12572万元,发展性补贴覆盖80%申报主体。2016年,市级财政林产业资金增加一倍,达到1亿元。林业补贴“普惠制”的建立,有效调动了社会主体造林护林的积极性。
此外,为争取金融机构对成都林改的支持,成都市积极与成都农商银行、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沟通协调,针对林业特点,推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动态调整”的农户便捷信贷新模式。
为畅通金融资本投资林业的渠道,成都市拓宽了林权抵押标的物,将花卉苗木及林权纳入了成都市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基金使用范围,完善了林权权利人用林权证、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和经济林木(果)权证进行林权抵押融资的各环节。
政府、银行、经营主体联手搭建起新的投融资模式和林业发展模式。
2012年,温江区花卉协会与民生银行合作,成立了全省首家“四川花木花卉互助基金会”。会员各自缴纳一定额度资金,建立资金池为企业在银行贷款提供担保。会员间相互承担有限责任,责任以缴纳基金为限。全区72家花木企业成为会员,中国民生银行提供整体授信1亿元,已放贷8130万元。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商银行也先后以“银行+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出新的花木贷款模式。以“互助基金”“联贷联保”“仓单质押”“专合贷”为主的花木融资“多元制”逐渐浮出水面,温江区近3年实现花木融资30多亿元。
钱的问题解决了,温江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再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温江区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以观赏苗木、切叶植物、彩叶植物为重点,紫薇、桂花、樱花、川派盆景、花木编艺等为优势特色品种的产品体系;通过探索“互联网+”销售模式,借力“一带一路”,实现了花木产业走出国门。2016年,全区林业花卉苗木总产值64亿元,花木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农村创业就业的主攻方向。
2016年,成都市新增林权抵押贷款7.1亿元,撬动32亿元社会资金投入林业。成都林改,迎来了“政府引导、多元投入、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新格局。
2016年,成都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8.7%, 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642.7亿元,同比增长20%,占全省林业总产值的20%;农民人均林业收入2700元,同比增长11.6%,居全省前列。
山乡巨变、林农富裕,论证了改革者的睿智与果敢。
绿色发展、民心汇聚,见证了改革者的志向与眼光。
成都市深化林改的创新举措,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赞誉。杨小广说,围绕建设高效、发达、现代的都市林业体系,成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探索仍然在路上。全市将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绿色发展制度体系,推动生态环境绿色化,加快建成碧水蓝天、森林环绕、绿树成荫的美丽中国典范城市,重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