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竹种
麻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甜龙竹(Dendrocalamus brandisii)、撑麻竹(Bambusa pervariabilis × 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2.主要用途
麻竹为加工型高产笋用竹、甜龙竹为鲜食型笋用竹、撑麻竹为笋材两用竹。
3.立地选择
川南海拔800米以下,其他区域海拔600米以下,尽量规避坡脊、坡顶,以及土壤pH大于8的立地,选择坡中下部台地、沟谷等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土壤厚度50厘米以上,疏松富有有机质,坡耕地、宜林地及“四旁”地均可。
4.株行距与整地
株行距 4米× 4米。穴状整地,“品”型布穴,穴规格长60厘米、宽60厘米、深40厘米。有条件的可施25公斤/穴有机肥,肥与表土拌匀回填于穴内,分层压实。
5.种苗标准
1年生带篼小母竹苗,竹篼具笋目2-4对,秆径2.5厘米以上,竹秆保留3-4节;竹篼苗,应选头年割笋且萌发小枝的笋篼,篼径8厘米以上,小枝保留2节,篼基具完整笋目3对以上。
6.造林季节与方法
3月下旬至4月上旬。“斜埋式”定植,定植前应修剪秆基已萌发的粗根和密集的须根。秆柄朝下,秆基(即篼)背朝上,母竹秆与地面呈约15°斜埋定植,2节竹秆埋于土中,仅留1节母竹秆节于土外,分层踏实覆土,填至近地表时浇足定根水,再覆一层土形成高出地面的“馒头形”。可用周边的杂灌物、或薄膜覆盖穴面保水。
7.幼林管护
定植当年5月笋目萌发,出土高60厘米左右时,宜均匀撒施尿素50克/穴于穴面,7月穴面除草1次,8月上旬合除草,追施尿素50克/穴。第2年,6月除草扩穴(外扩20厘米,松土深20厘米),结合扩穴,施过磷酸钙500克/穴含翻入土中,穴面撒施尿素100克/穴;8月清楚穴面杂草和低盘枝,穴面撒施尿素100克/穴。
8.投产经营
笋用丛生竹定植3年即进入投产经营。
1)、松土:每年冬、春季进行穴状松土,围绕竹蔸锄50厘米宽,20厘米左右深,诱导竹笋向竹丛外围生长。每5年打除老篼一次,诱导竹笋向竹丛内生长。
2)、施肥:一年内分3次施肥,第一次结合松土,施有机肥,如腐熟厩肥、土杂肥、商品肥等,为孕笋和幼竹全年的生长提供长效营养;第二次在5月下旬施专用复合肥,以促进笋体肥大和多出笋;第三次在7 月下旬,施施专用复合肥,为后期出的笋和新竹生长补充养分。施肥量,有机肥每次施25-50公斤/丛,专用复合肥每次施0.5-l.0公斤/丛。 施肥时距竹蔸丛20厘米开环状沟,将肥施入沟内,然后用土覆盖。
3)、割笋:笋用丛生竹笋期5-9月。当笋尖露出地面,箨片尚未张开时采割,笋的品质较好。若笋尖散开成鱼尾状,表明笋已开始拔节,笋的质量下降。早期出的笋应全部及时采割,否则留在竹丛中会抑制其它笋芽的萌发和生长,降低当年竹笋产量;盛期出的笋大部分采割,同时应适当留母竹,后期出的笋应全部采割。 割笋时注意把笋基部的头、二目芽留下,这些芽当年或者来年还可以发育成笋,但露土笋不留芽,以防止竹丛抬高,降低竹林的生产力。
4)、留母竹:在出笋盛期,约7月底开始留母竹。选择生长健壮、入土较深、离母秆较远的外围竹笋留养成竹,每丛留3竿新竹,且在竹丛范围内均匀分布。留竹高生长结束后,可酌情清除秆基露出地表或处于地表浅层位的高位芽(3目和尾目),促进头目和2目发育。
5)、伐竹:只保留1、2年生竹,竹丛立竹4-6竿。
9.主要病虫害防治
病虫防治应预防为主,大力提倡物理防治(如黑光灯诱杀等)、生物防治(以虫治虫等)、营林措施(如种隔离带、建混交林)等防治方法,化学防治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尽量减少使用次数和数量。严禁使用高毒高残农药。同时出笋前三个月到整个笋期结束,严禁使用任何农药。
1)、竹煤污病:①由蚧壳虫、蚜虫诱发引起,及时防治虫害;②合理竹林密度,通风透光,降低湿度。
2)、竹丛枝病:①清除病枝病株,在林地外烧毁;②5-6月,每亩用25%粉锈宁200-250倍液喷洒。
3)、竹秆锈病:①3月,用刀刮除冬孢子堆及周围青竹;②5-6月,每亩用25%粉锈宁150毫升,250倍液喷洒竹秆。
4)、竹螟:用川保5号粉剂、杀螟粉或50%敌敌畏1000倍液喷杀幼虫;
5)、竹小蜂:①5月,80%敌敌畏800-1500倍喷雾;②受害严重竹株,在老竹更新时将枝叶清出林地烧毁。
6)、竹蚜虫:①保护蚜虫天敌瓢虫和草蛉;②蚜虫发生时用2.5%功夫乳油,1000-1500倍液喷洒,连续2-3次。
7)、竹蚧壳虫:若虫期用20%氰戊菌酯1000-2000倍喷雾;②人工抹杀。笋用小径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