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竹叶锈褐斑病
竹锈褐斑病在浙江北京、陕西、江苏、安徽、四川、广西等省有分布。主要危害早竹、雷竹、高节竹、哺鸡竹、淡竹、石竹、刚竹、苦竹、毛竹等竹种,一般株发病率可达50-100%,感病指数26.2-78.8,引起大量落叶,造成竹子生长迟缓,出笋量大大下降,严重的导致竹林枯死,竹山荒芜。
症状
该病危害叶子,主要在叶子反面或叶柄处危害,受害叶子正面初期呈白色小斑点,受害严重时,整张叶子上有很多白色小斑点,进一步扩大,小白斑互相连成片,由白色慢慢变淡黄色,最后为锈褐色。在叶背结白色丝网,每个丝网中有1-9只害螨,严重时造成大量叶子呈锈褐色枯黄、脱落。危害新竹,往往使竹杆逐渐皱缩,直至整株枯死。
防治方法
1、加强竹林抚育管理,增施有机肥,促进竹子生长,提高抗病力。
2、结合冬季钩梢时,把重病株、病落叶清理林外,集中烧毁,减少第2年的侵染源。3、5月在新竹放枝展叶前,选择阴雨天或黎明和傍晚之际,用敌马烟剂1-2公斤/亩放烟,效果较好。
4、采用竹腔注药法,即在竹杆基部竹节上方,用铁钉打一小孔,用金属连续注射器(兽医上用)将药液注入竹腔内,药剂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浓度为2-3倍,剂量为每株注射2-5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