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县幅员面积119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78%,位居全省前列。大熊猫栖息地世界遗产保护地约占国土面积的73.03%,大熊猫国家公园占49.4%。芦山县林区面积大、管控难度大。专项整治以来,芦山局认真落实“人民至上、安全至上”理念,积极统筹整合各类资源,打造“互联网+”森林防火平台,将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多措并举,探索森林防灭火工作新模式。
笔者:芦山县在优化“技防”支撑上有哪些举措?
高世华:(一)建成防火指挥平台。芦山县林业局整合资金92万元,建成森林防灭火监控指挥系统,布设82个监控摄像点,对重要卡口、景区实现实时监控,提升指挥能力。实现信息共享,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平台监管基层履职情况,基层人员可通过手机直接进入系统查看现场情况,第一时间发现、解决问题,大大缩短处置时间。平台建成以来,共制止9起违规野外用火。
(二)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加强空地结合,由8台无人机分片24小时监控,确保监测过程无间断、范围无死角。强化数据支持,针对性新增雨量监测站点2个,利用包含可视高清球机、可视高清云台和工程高清枪机摄像头等,与已建视频监管系统整合,形成统一管理、访问和储存机制,大大提升监测能力;在国家公园、国有林区重点部位设置2个雨量监测点,及时掌握降水量,做好风险预判预警。
(三)用好熊猫护林DPS。创新DPS使用方式,将DPS与人员考核结合,做到管理人员和护林人员注册上线率达100%,并每日关注各市州护林人员当天上线率统计和排名情况,责成森林草原防火股及天保办安排专人负责监管督导DPS使用,并每周通报,及时在工作微信群中对上线率较高的人员予以表扬,对上线率不高人员进行约谈,充分发挥了熊猫护林DPS的“查岗”作用。
笔者:芦山县是如何确保“人防”措施科学、有效的?
高世华:(一)不断压实网格责任。结合基层站所改革,我局印发《关于加强林业片区管理中心网格化工作的通知》,设立基层林业片区管理中心,整合基层林业站、检查站、国有林场、森工企业、天保人员5支力量,实现了对政策宣传、资源管理、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监管的协同开展。同时,将责任落实到村组,管理中心落实中层岗位16人,落实网格化管理人员44人,涵盖全县1个街道、6个镇、1个乡,7个社区、26个村,55个居民小组5、183个村民小组,厘清了以往村组检测盲点,实现乡镇林业工作网格化管理。
(二)不断强化人员考核。我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网格化护林防火人员考核管理工作的通知》,严格巡查考评,提高巡护频率。要求管护人员每周实地上线巡护督查不低于1次,护林人员每周上线巡护平均不低于3次,每月不低于12次,当月低于6次或一周内0上线,视为当月不合格,连续3个月不合格的解聘。
(三)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依托县消防大队组建了一支50人的应急救援扑火队伍,并在三个山区乡镇分别组建消防站(含森防)。先后开展了2次专业培训和3次联合演练;利用“专家课堂”教学弥补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漏洞。创新人员培训模式,注重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切实提升应急救援扑火队伍防灭火能力和指挥员指挥能力。
笔者:在强化“物防”方面,芦山县又有哪些保障?
高世华:(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我局新投入资金200万元,从应急指挥平台、应急指挥保障车辆、护林防火自动巡查和应急设备、扑救装备采购入手,同时将设备使用状况与防火指挥平台相对接,确保平台可以实时监控设备使用状况,全面提升全县森林草原防灭火硬件设施,并涵盖了三年网络运营费用,一改以往设施不足和闲置问题。
(二)确保部门乡镇协同。我局与县应急局、各乡镇(街道)协作,组织乡镇(街道)居民集中宣传3次,通过问答和有奖竞猜等形式,面向全县宣传森林防灭火知识,营造出良好社会氛围。新发放一批森林防火物资到乡镇(街道),移交一批装备给县森林专业扑火队,进一步提高了基层林业服务能力。
(三)三防结合与时俱进。在全县范围内按照“七个一”标准共设立16个森林防火劝导卡点,外来人员扫码进入,完成实名登记和信息录入,实现管控溯源,在源头上杜绝人为森林火灾发生;在防火期,采取无人机巡护和护林员巡护的空天地全覆盖方式,对重点区域实行全覆盖巡护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