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林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一项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任务,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近期,国家林草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金融监管总局六部门联合印发《天然林保护修复中长期规划》。1998年,安州区率先启动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工程区总面积50.62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8.56%。工程实施期间,共投入资金达6769万元。较工程启动前,安州区天然林面积增加4万余亩、蓄积增加10万余立方米。安州区自然资源局着力构建完善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切实做好天然林保护修复工作。
立责立章立决心。健全完善管护制度,结合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制度、办法,制定出台《安县林业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安州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管理制度》《绵阳市安州区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等制度,确定保护重点区域,分区管理、分区施策,使工程建设和管理有章可循。全面落实管护责任,健全完善区、乡镇(国有林经营管理单位)、村组(国有林管护站)和林区居民、专兼职管护员共同参与的四级管护机制,通过签订管护协议,将管护责任落实到人头、山头、地块,实现森林资源管护“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常年有效管护森林资源50.62万亩,其中:国有林12.34万亩、集体公益林4.65万亩、集体天然商品林33.63万亩;健全完善管护人员选聘、培训、考核管理制度,树立强化责任意识;对工程森林管护、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项目的关键内容、关键环节进行监督,将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乡(镇)实施单位”纳入“林长制”考核。
增林增质增信心。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在《十大网络赌博网站排行天然林保护条例》等规定禁止对天然林进行商品性采伐的基础上,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严格控制天然林节伐改造。修复退化天然林,通过科学规划,明确天然林修复的重点区域和目标,采用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式,逐步恢复天然林生态系统,提高其生态服务功能。争取资金252万元,用于修复森林6000亩(含森林可持续经营)。提升管护能力,通过完善国有林区基础设施和现代化装备建设,不断提升林区的管理效率和应急响应能力。累计新建管护站点4个,配备防灭火机具200余套(个、台、件)。
扩容扩面扩初心。深入推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十四五”以来,累计争取中央财政天然林补助资金2698.99万元,其中天然商品林停伐补助资金1193.47万元,国有林管护补助资金845.68万元、前一轮退耕还生态林抚育补助资金659.84万元。加快编制《全区非国有天然商品林停伐管护补助实施方案》,及时将安州区非国有林生态保护补偿支出按照国家、省及市相关政策规定,足额兑现给广大林权权利人,更好地保障林区群众的合法权益。科学利用天然林资源,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千佛漂流、晓坝漂流、枣皮走廊·蝴蝶谷、罗浮山温泉等区域旅游开发为重点,大力推进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林业产业等绿色富民产业,实施区域化的生态保护,实现“林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截至2024年,已建成50余家森林康养基地和120余家“林家乐”,实现森林生态旅游业直接收入58000万元,接待人数1110903人次;培育省级现代林业产业基地1个(安州区宇承玫瑰园),带动48户脱贫户就业,人均年收入1.2万元;培育市级现代林业产业园区1个(安州区中药材现代产业园区),以天池村为核心带动周边中药材种植,成立11家专业合作社(国家级1家、省级2家、区级1家)和4家家庭农场,年产值超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