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元市剑阁县旅游业快速发展,2014至2016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673.7万人次,年增长为23.4%。但也暴露出森林旅游中高端个性化产品较少、市场热点创新不够和供给不精准等结构性弊病。面对市场激烈竞争,剑阁县积极探索发展“赏花经济”,深化林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发展困局。
一是践行新思想顺应新需求,谋划森林旅游产业新亮点。发展“赏花经济”是认真贯彻经济发展新思想,把握县域经济发展新方向、顺应森林旅游发展新需求和解决林业产品供给新矛盾的新实践。
精准产业定位。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省委省政府大规模绿化全川、市委市政府建设中国生态旅游康养名市决策部署,围绕剑门关-翠云廊国家级AAAAA景区,确立以“花”为媒,融合发展森林旅游、现代林业和特色农业,打造集“赏花、看叶、采果、观景、康养”为一体的新业态战略定位, 明确“绿色屏障、多彩林业,生态走廊、康养福地”建设目标,制定“绿化、彩化、美化、香化、亮化”推进举措,描绘“青山变金山、林区变景区、田园变花园、产品变商品”发展愿景。
科学规划布局。邀请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设计院编制《剑门蜀道景观走廊总规》,围绕“林间添彩、路边植花、耕地建园、节点成景”的建设要求,编制了“一中轴、四主线、五主题、七重点”的“赏花经济”发展构架,即:以剑门蜀道为“一中轴”,带动108国道、剑昭路、剑金路、剑州通道“四主线”整体推进,突出剑门蜀道、剑门山水、剑门田园、剑门花海、剑门文化“五主题”,着力加强生态植被修复、林分结构优化、森林田园彩化、城市环境亮化、村庄院落美化、助推脱贫攻坚和发展县域经济“七重点”。
明晰发展途径。以“花”提高旅游美誉度。围绕全域旅游总体规划,着力建好千亩“剑门花海”主题公园、万亩彩叶林基地项目,彩绘森林田园水系,做好山、水、林、田、路、湖、城、镇、村“九篇文字”。以“花”拉长赏花产业链。打好“花式”组合拳,建好“赏花”主产业,创好“好氏”副产品,解决好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以“花”放大康养新业态。围绕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县总体要求,大力发展“森林小镇”“森林人家”等新业态,加快推进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式农业等新热点,创新发展 “林业+景观”“花海+旅游”“产业+乡村”联动发展模式,推进“赏花经济”深度融合和森林旅游产品精准供给。
二是整合资源集聚要素,打通障碍激发动能。
整合资金,破解发展瓶颈问题。专款专用森林植被恢复费,打捆使用部门项目资金,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林业贴息贷款、生态扶贫贷款,加大林权、经济林木(果)权抵押贷款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以创业创新的方式投入到“赏花经济”上来,全县共融资2.5亿元。
改活林权,破解土地流通问题。坚持“三权分置”的原则,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分置林地使用权、森林或林木的所有权、使用权,积极推进经济林木(果)权“两证一社”改革,通过租赁、承包、征用、转让、入股、合资等方式加速林地自由流转,充分满足了发展“赏花经济”对土地资源的需求。
细化措施,弥补技术缺乏问题。采取政府采购的方式将工程建设、技术服务、后续养护等内容全部打捆采购;采取合作共建的方式长期与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省林科院、省林勘院保持技术合作;采取自主培育的方式挂牌成立了全市首个森林旅游康养产业办公室,组建了一支12人的技术团队,自主培育一支技术过硬、稳定可靠的专业技术队伍。
三是深耕地域生态文化,提升林业产品精准供给力。依托丰富林业资源和美丽山水脉络,积极发挥比较优势,深入挖掘“赏花经济”发展潜能。
一体打造彩色生态走廊。坚持全域旅游规划布局,围绕“游翠美大道、品剑门长卷、悟山水道人”建设思路,对剑州大道进行生态植被修复、亮点景观打造、环境综合治理和造景观节点11个,栽植乔灌6.5万株、藤本2.5万平方米,种植花卉3.4万平方米、草皮0.73万平方米,分段建成小剑村段紫薇大道、中心村芙蓉大道、民主村腊梅大道,形成独特生态景观走廊。近期,将继续投资6459万元,陆续启动国道108线、县城建成区和县城周边的宝龙山森林公园、高铁站广场、剑州大道南沿线等地绿化美化工程,预计明年7月底前全面竣工。
多元发展生态赏花产业。坚持特色农业发展思路,多模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森林旅游赏花产业,依托剑门关国家AAAAA级景区,在剑门关镇桂花村建赏花经济产业园,栽植桂花、紫薇和银杏等观赏乔木和桃、李、梨等特色水果,植入集旅游、赏花、休闲和采摘体验等元素。最近剑门关镇被省绿委、省林业厅命名为全省首批“森林小镇”。发展特色农业赏花产业,依托盐店镇五指山有机农业园区,栽植500亩桃花、套种450亩中药材,打造10里花溪,建成50亩有机蔬菜种植认领园,共绿化美化节点15个,栽植乔木882株,灌木572株,植草花13万株,播草坪0.23万平方米,植入休闲赏花、特色农业、田园体验和民宿度假等元素。发展中药材赏花产业,依托剑江现代农业产业园,上层栽植黄金梨、脆红李等特色经果,林下套种杭白菊、药牡丹等观赏型中药材,构建“高低结合、长短结合、花果结合”产业发展模式,植入乡村旅游、生态康养和特色产业等元素。发展“微田园”产业,依托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贫困群众房前屋后和通村、通组道路两旁的“微田园”栽植金银花、四季花草和果树等,植入绿化美化环境、发展庭院经济和助力脱贫等元素。
五化同推国家园林县城创建。围绕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国家级园林县城创建工作。坚持“一街一树、一路一景,乔灌结合,花草渲染”的景观提升要求,城市主要干道栽植了紫薇、腊梅、桂花等赏花苗木,主要街道栽植银杏、红叶石楠、红檵木等彩色苗木,兼顾了色、香、美的感官效果;主要交通路口增设箱式花坛、点缀盆花组团、塑造立体景观,保证了景观的动态化、连续性、层次感;“园林式”、“花园式”升级改造了东滨大道、高速路出口和景区入口等重要节点,合理搭配乔、灌、花、草,注重了自然风光与城市风貌的协调融合。截至目前,城市绿化覆盖总面积297.56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1%,绿地率36%,人均公园绿地达10.3m2/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