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立春过后,天气回暖,春风一阵阵吹拂着螺髻后山的莽莽林区,喜人的新绿在山林渐次萌发。然而,沿着哈土村通村公路往后山方向行驶,穿过横亘在群山中直通山顶的防火通道,刺骨的寒风让人不禁打起寒颤。这里海拔约2519米,是西昌市黄联关镇哈土村螺髻后山入口,也是镇上组建的无人机巡护分队驻防所在地。
站在黄联关镇无人机巡护分队驻防站房外,俯瞰山脚,连绵起伏的脉,郁郁葱葱的森林尽收眼底。山风在耳边呼啸而过,消防水罐静静“守候”在此。随着一架大型无人机起飞,山林旷野之间回荡着无人机飞行器旋转的轰隆声。无人机巡护分队队长张帅和队员正娴熟地操控着无人机,指挥着这个“空中卫士”在林区开展不定时空中巡护、宣传和预警。
从控制器上,能清楚地看到,实时传输的林区画面呈现在监控仪屏幕上,一旦发现画面中出现异常情况,张帅便拉近镜头记录下来。
张帅告诉记者:“无人机巡护分队总共配置两台小型无人机和一台大型高性能无人机,大型无人机最高可飞至500米高空,辐射8公里半径范围内的林区。并且挂载了探照灯和红外线成像仪,广角镜头、变焦镜头,不仅在白天,夜间巡护也能精准捕捉影像视频。一旦发现火情,能第一时间快速进行林情勘察,定位火场,确定火情,并提供实时图像及火场态势,极大提高森林防火预防能力。从3月份开始到防火期结束,无人机分队队员们吃住都在这里,低火险期,无人机巡护就变宣传预警,通过喇叭喊话,劝阻违规用火行为,与地面人防形成互补,助力护林防火宣传全覆盖。
黄联关镇历来是西昌森林防火的重点风险区,全镇森林面积1545平方公里,森林面积15.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7%,多为原始森林,是螺髻山后山核心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1至6月大风干旱天气频繁,加之辖区内共有“三林”人员3812人,森林火灾风险较高,防控形势严峻。
黄联关镇副镇长兰世江告诉记者:“组建无人机巡护分队,给15万亩林区安装“天眼”,这里风大林密、山高坡陡,有些地方人力无法到达,而无人机突破了人防的局限性。此外,今年以来,全镇结合人防加技防构建了立体巡防体系,用卡点锁住进山口,用无人机锁住‘火险区’,用红外相机锁住‘风险点’,用瞭望哨锁住‘盲点区’,用监控锁住入山要道,确保全镇林区监管无死角。”
截至目前,黄联关镇已在浅山人林交界处,建立各类卡点23个,配套40套人脸识别系统;组建无人机小队,前置驻防在山腰高风险区域,时时进行空中巡护、预警;在“三林”人员活动频繁和人为火易发区域布设红外相机50套;在森林眼、无人机无法有效监测预警的死角盲区设置瞭望哨1座,并派队伍前置驻防,做到早发现、早处置;并成为全州第一个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与四川电信共同构建护林防火慧眼工程的乡镇,在村民聚居点到进入林区的各条道路布置389个监控摄像头,确保监管无死角。